-
娱乐至上的时代,各大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好坏掺杂,为了让大众能快速地找到真正的好节目,于是各种评分APP纷纷崛起。
这其中,豆瓣就深受大众喜欢,其巅峰时候日均活跃用户超2亿,这是互联网世界极少见的。
按道理说,豆瓣必定是赚得盆满钵满,然而真实情况却是——豆瓣真的太不会赚钱了:2011年,其创始人阿北说豆瓣实现基本盈利;2015年,阿北依然说豆瓣基本盈利;到2018年时,连阿北都不确定了,他说豆瓣可能基本盈利……
为什么这样的流量大户赚钱这样艰难?难道真如豆友自嘲那般,豆瓣上都是“无价值用户”吗?
答案自然不是,那么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01 打造精神乌托邦,文青情怀总是诗
在快节奏的互联网世界里,2005年成立的豆瓣,14岁的年龄如今真的算是高龄了。
14年前,文艺青年阿北用3个月的时间,在北京豆瓣胡同的星巴克里码完了心中所架构的代码,取名“豆瓣评论”。
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发现生活,因阿北自身喜欢书籍和电影的缘故,豆瓣最早上线的便是读书频道,另外还有广播、小组,总共三个点评功能,用来给用户自己生产内容,或是书评或是影评,很有一股子文化人的气息。
很快,无弹窗广告、无动态图、运行流畅、板块简洁、界面清新的豆瓣,就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2009年时,豆瓣的用户量就达到了1000万,再加上用户活跃,不久后豆瓣便拿到了融资,开启了新一轮的征程,上线了阿尔法城、豆瓣FM、豆瓣音乐、豆瓣同城、日记等多个板块,将豆瓣发展成为了一个集影、音、书等文艺青年的聚集地。
到2013年时,豆瓣达到高峰,注册用户超过7500万,日均活跃量达2.1亿!
可见,以“以书会友,以友会书”为口号的豆瓣,倒也是真的汇聚了一批喜欢读书、电影的豆瓣用户,甚至有人言,“最早一批豆瓣用户就像是坐着五月花号来到一个精神的乌托邦。”
02 成也“文艺”,败也“文艺”
然而,这样一个连同行都艳羡的大流量聚集地,豆瓣却比其他的互联网平台混得差多了,就拿同期的人人网来说,在相同用户量的一段时期内,豆瓣的广告收入只有人人网的十分之一,这是为什么呢?
一切皆因豆瓣的特有机制——非实名制的生人网络,也就是说,维系用户之间关系的纽带是共同的兴趣爱好,这样的关系更加单纯和长久,因此,豆瓣的用户粘性和活跃度才会如此高。
同时,豆瓣采取的“自治”的理念,为了维护好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些豆瓣用户非常严格地遵守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如不欢迎激进时政、色情等话题,不欢迎针对种族、民族、性取向等歧视和仇恨言论,将豆瓣的绿色、和谐风格一直延续下去。
另外,豆瓣没有所谓的会员等级制度、积分制度,所有的个人均是独一无二的,用户想要出名全凭自己的本事。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豆瓣员工本身就是豆瓣用户,这样的属性就注定了豆瓣的精神至上的原则。
那么,相对地,想要在这样的乌托邦发展商业化就十分艰难了。
对文化人而言,买卖书籍是被认可的商业行为,因此豆瓣初期的商业模式便十分单一,主要靠图书频道来赚钱,即每本被推荐的书籍,链接至各大网上书城的销售链接,豆瓣与书城销售分成,这种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但是如果有商家想要在豆瓣里买小组、投广告、送赞助,却是不行的,毕竟在豆瓣工作人员的眼里这是对精神世界的污染,自然是被无情地拒绝了。
真可谓是,成也“文艺”,败也“文艺”。
03 14年初心不改,错失商业化良机
如果说,豆瓣的特殊基因是其商业化缓慢的内因,那么,错失良机则是其商业化缓慢的外因。
换句话说,作为生人社交平台,豆瓣的发展是值得认可的,其高质量的原创内容,是其立于不败之地的砝码,然而文人的清高,却让它少了商业的敏锐度。
2011年时,移动互联网大潮来袭,各种APP如雨后春笋搬崛起,阿北发现不同的APP是为满足不同的场景需求,便也将豆瓣拆分成了各种单独场景的应用,垂直领域被精细化到14个APP产品,却愣是没有随大流的也做出个综合性的豆瓣APP,等到2014年豆瓣APP上线之时,市场环境也早就变了。
而豆瓣拆分出来的各场景应用,却因其独立性割裂了用户,伤害了原本用户的粘性,又因应用的多和杂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做到极致。
事实上,其垂直领域的各个应用,无论单拿哪一个出来做精都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如豆瓣FM可对标后来的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音乐软件,豆瓣影评可以发展为猫眼等票务平台,其所占的先机之多让人羡慕,却没有好好发展真的让人唏嘘不已。
再加上,一直以来深刻到豆瓣骨子里的文化人的清高性,再一次阻碍了豆瓣的商业化进程。
就拿刚刚提到的豆瓣FM来说,其简洁的界面、优质的音乐,这种极简之美很符合文艺青年的喜好,给用户带来了极好的体验。
但是,干净得连广告切入点都没有就让商家头疼了,想投钱都没地方投。而因音乐版权问题等,无法盈利的豆瓣FM自然无法抗衡,最终豆瓣FM就被边缘化了。
再如豆瓣现在的主要盈利产品——“豆瓣时间”的上线,也比得到、喜马拉雅等晚了近一年的时间,要知道在“知识付费”领域,拥有优质用户的豆瓣的基础真的强太多了。
而其另一个盈利项目——“豆瓣豆品”的上线亦然,拥有着多年深厚基础的豆瓣,其实早就可以发展出如“刘看山”这样的北极狐形象、或者如天猫、京东这样的吉祥物文化,在深化用户品牌印象的同时,也有了与外界联名提升曝光度和商业价值的法宝。
哪怕现在有了豆猫,却因其成熟时间尚短,且运营失误,都来不及与豆瓣用户进行情感交流就被印在了T恤等宣传品上,也是一度让豆瓣用户不满,也更加伤害了豆瓣用户的信任度。
总之,一步慢、步步慢,再加上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文人的清高,使得豆瓣错失了太多的商业化机会。
04 当蹭豆瓣评分成为一种流行
尽管豆瓣的商业化令人唏嘘,但正是这样的异类,其口碑和影响力却是其他互联网平台无法媲美的,不少人都认准了豆瓣评分,但凡豆瓣打出来的高分或者低分作品,总是能让人信服。
就为评分曾经就有人找过豆瓣修改评分,却被挡了回去,正如阿北所言,“我确实不知道除了拍好电影,能做什么”,可见豆瓣的公开公平性和用户的独立性。
在新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蹭豆瓣评分也成了一种常见且写作手段,如《豆瓣评分9.4分,一部只有3集的国产剧火了》、《豆瓣9.2分——2018年度单排第一的书》……几乎每一次都能瞬间抓住用户的眼球。
当蹭豆瓣评分成为一种流行时,我希望这样的流行能持续下去,毕竟如很多人所言,豆瓣可能是中国互联网世界中唯一的原创了。
当然,现在的豆瓣也已经意识到商业化和文艺其实一点都不冲突,就如阿北在知乎里的回答,“盈利一点都不庸俗,只有庸俗才是庸俗的”,盖因不以商业化为目的创业都是耍流氓,等到真正消失的那一天才是对用户最大的伤害!
最后,愿阿北能找到商业与文化的平衡点,让这样的精神角落能长久下去,不要被淹没在了时间海里,只余下人们的叹息。
来源:财经韬略
来源:松松科技 QQ/微信:lusongsong7
日活2亿的豆瓣,为什么还是赚不到钱?
| 阅读量 | 分类: 移动互联网 | 作者: 章鱼
相关文章阅读更多:互联网 网络从业者
- 2015-05-13 哭晕在厕所:60%的网络从业者月薪不到六千
- 2015-10-07 媒体人离职转型的真实原因
- 2016-12-27 冯唐的公开信:牛人在暗处发光
- 2017-01-30 过年了,如何在老家优雅地装逼
- 2017-03-15 极简易用网页采集器:爬一爬数据采集实战教程
- 2017-04-06 靠优惠券月入百万,揭秘黑色的互联网职业
- 2017-04-11 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
- 2017-04-13 揭秘网络主播背后那群人:经纪公司公会水更深
- 2017-05-01 咕咚创始人申波:自我打脸是创业者的基本素质
- 2017-05-09 这种网站在全球访问量前500的站点中占有多数
- 2017-05-10 从空空狐来谈谈信用卡套利这件事
- 2017-05-13 做自媒体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 2017-05-16 APP制作运营推广策划案,市场总监必看
- 2017-05-25 连咪蒙都在用的运营小工具都在这里了!
- 2020-06-28本站开通了在线投稿,点此立刻给我投稿哦!
发表感想加入微信群
点此登录松松云平台免费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