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万问我,为什么这段时间看了不少书和文章,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发现什么也没得到呢?我说,当你读一本书时多往下问几个为什么,抽丝剥茧,然后再把这本书的主要框架、背后逻辑以及举出书中知识能应用到的实际场景写出来,然后教会身边人,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其实很多人的问题不是没有思考,而是没有深度思考。总以为看一遍就能学会什么,其实看一遍能学会的,只是加深你的固有思维和认知。而不会产生牢固的新认知和思维体系。
什么是成长?
就是把之前正确,但已有的知识体系不接纳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痛苦"的延伸阅读,把它接纳到你的知识体系。否则只是一味的在重复,你以为正确的事。
flomo上说的我觉得很好,我们需要锻炼自己的头脑,去尝试一些没有那么易于消化、需要自己头脑付出努力的信息。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些长篇的、分析性的、鼓励你深入参与和扩展思考的内容。而那些简短的、浮华的、鼓励上瘾的信息,则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
好书不怕读,多读几遍,不会浪费你时间的。多读多想,多写,多延伸,最后再多教。让读书的好处,体现的捷径,就是读到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立马在公众平台上把它写出来,最近的,就是朋友圈。
写不好没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个纠错,优化的过程,而且内容反馈的数据和评论,也能给你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向,而写的过程,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
其实大部分好的内容,不仅是策划出来的,更是写出来的,我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写着写着,思路就顺畅了,还能写出之前没想到的点,一些有意思的点。如果想了解一个新领域, 把该领域排名前5的 经典书籍,代表人物,以及top自媒体内容翻出来研究研究即可。
老万之前是做百度竞价的,现在大家都在说的细分领域,他们当年就在做。利用百度竞价去做冷门产品。当时一个冷门产品的单页竞价成本,是100元出一单,一单利润250+,同时操作几十款产品,每个月的收入都非常可观。
还有什么玩法?
通过百度竞价截流店铺关键词,以前大家的购物习惯,还是在PC端,很多人会在百度搜索产品、店铺关键词进行购买,然后他们就通过百度竞价截流流量,再通过淘宝客分销来赚钱。
他说,这种玩法可能现在过时了,但是思维还是没有过时。大部分人,都是靠感性选品,就是自己能接触到什么,就想到什么。能想到的品,都是生活中能碰得到,以及自己见过的产品。列举出100个,可能就排除了90个,剩下10个,不是竞争激烈,就是利润单薄。
很多人的生活是很单薄的,但是有些人却不一样,这就是认知的力量。所以我想表达的,就是如果不会接触数据,那就接触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另一面,换而言之,每个人身上,就有100个产品,也会有自己喜欢的,独特小众的领域,这些也可以是你的选品库。
还有的,是数据导向。通过数据去选品,这是最快的,但也是很难的。我说,工作和思考中,建立自己的数据化和模型化思维,能更清晰看清事物的本质,抓住思考脉络。比如很多时候复杂的事可以简化成指标,什么样的项目值得做?收入>成本。
收入由什么指标决定?曝光率x点击率x付费率 x(1-退款率)x(1+复购率)再比如在线教育关注什么指标最合适?课程完成率和课程分享率。其它行业和很多复杂问题都可以推导出基本的框架公式,心里有了数据和模型代表你对整个业务能有更清楚的认识。
有什么用?
比如更好抓住关键指标,就能明确业务的优先级问题,理清这些指标和业务的关系,如何优化数据,能更张弛有度。其实很多人对数据的认识,还是处于表层。比如做淘宝,可能有的人,只能看到转化率,访客量,加购率,层级计算等等,但是厉害的人,是能透过数据看本质的。
就是这些数据,是由什么渠道,什么行为,什么人所产生的。
比如今天转化率高,会找到近期做过什么营销、产品、介绍等行为的改动,再去追溯本源,看看是什么影响了转化率。可能是某个小红书投放起效了,抖音营销起效了,然后标注好渠道数据,再优化提升渠道质量。
为什么有的产品做猜你喜欢的效果会很低,因为有的产品,就是一过性购买,大家都是带着需求去淘宝,搜索自己的需求关键词,找到产品,购买,此时如果只是优化推荐投放,而不是搜索投放,效率会低很多。
他说,数据是死的,背后用的人才是活的。我说,是的,而且我觉得很多人,有个很不好的思维定势,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都会下意识说,做XX已经晚了。
19年就有人说做抖音晚了,但是呢,到现在还有大把新人在抖音赚到钱。每年都有人说做淘宝晚了,但是崛起的国货品牌却一茬接一茬。
在互联网试错成本很低,但是怀疑成本很高。为什么我很欣赏你,因为在你眼里,只有做和不做。老万说,是的,年初你跟我说可以做做自媒体项目,我想了想,好像可以做,但很多人跟我说,现在晚了。
但是我还是尝试了一下,细分化去做情感类和科幻类题材的自媒体账号,把一些好的国外视频,以及一些好的电视题材,剪出来,一天都能做几百个视频,不过现在电视电影题材被管制比较严,没那么好做,但是思路还是可以延续的。
现在招几个学生兼职,做了十几个视频类目,让他们帮忙剪辑,每天基本不用自己操心了,而且中视频激励计划出来了,我们的能力又能用在这上面。
我说,是的,所以认准什么,就去做,不要追求捷径。追求捷径的,往往都掉到套路上面。期间,我们还聊到了创业。我说,其实很多人的初始idea是不值钱的。
很多人去找投资人融资,都觉得自己的idea是最值钱的,但其实最初的idea很少能产生实际的价值,因为同一个idea,可能有100个人想到了,然后有90个人只是想,剩下10个人可能会做。但是最后盈利的,可能就那么两三个人。
所以,如果你有想法,并且为之付出行动,那你就超越了90%的人。他说,所以正如你之前所说,优秀的掌舵者,总会配一个优秀的水手。我说,是的,而且创业最好的方式,不是自己去创造一艘大船,而是去找到一艘帆船,然后跟着它一起乘风破浪,当它到达彼岸时,你自然会上岸。
老万问,这个时代,该赚快钱还是慢钱。我说,这个其实不好抉择。为什么很多人不适合赚快钱,因为赚过快钱后,就没有耐心沉淀了。原本一周就能赚到的钱,现在一个月都赚不到,基本就放弃了。
最危险的,是眼高手低。太多人浮躁了,总觉得月入过万太少,瞧不上,觉得凭自己的实力,怎么不要月入十万,结果小钱看不上,大钱赚不了,荒废了一年又一年。但是如果你能避免这些问题,赚快钱又何乐不为呢?
为什么慢钱是优势?
对于时间而言,慢就是快,慢下来沉淀自己的品牌,时间会为你加持,如果没有品牌,就没有积累,对于时间而言,就是消耗。如果有好的机会,但是自己没有专业能力去做,该怎么抓住?合作,嫁接,孵化。
比如最近频繁出现的税务问题,日后这个税务方面的事情,会越来越规范。而很多人对税务问题是不了解的,税务方向以后会越来越吃香,往大了,可以做专业税务团队,帮助大公司解决税务问题,往小了,可以做税务个人IP,解决中小企业,个人的税务问题。
比如付费问答,知识星球,税务课程等。但是我本身不擅长这方面的知识,那我看好了这个方向,该怎么做?招几个做税务的朋友,以及学会计的学生一起合作,我负责出资,以及运营服务,如IP打造,流量等,他们负责专业讲解,后端交付。
这其中还涉及一个东西,就是我之前在文章中提到过的,嫁接能力。一个项目除了核心技能,还有很多其它需要准备和解决的问题,比如运营,流量。比如我对打造IP和流量运营比较熟悉,那我可以把这个技能,嫁接在其它行业,当然,投资,金融类的除外,然后跟他们合作。
因为大部分行业,都离不开这些部分的内容,或者说,都可以借助IP这个工具,去创造更大的势能。这种专家领域模式可以用在很多地方,现在有太多细分行业,细分专业可以依靠专家打法,去扩大。
有个前提是什么?
就是真正站在用户角度,去提供价值内容。输出的内容,自己看了也觉得好,而且反复看,反复赞美,那么其他人看了,也会同感,这件事就成功一大半了。
比如,做一个专栏,把关于税务的问题都列举出来,专注中小企业,个体户,或者专注互联网从业者,比如淘宝客,知识付费,私域卖货这些领域的人,针对他们去提供一些税务方面的内容,如缴税标准,缴税比例,如何补交税务等等。
再给自己贴上标签,会计从业者5年,专注于企业,个人税务问题解答,以及知识科普,让每个人,都能解决税务隐患问题,赚得放心,过得安心。至于后续想做变现,太容易了。
如果自己不会做怎么办?甄选。列出50个常见问题,然后通过搜索引擎,去找到答案,就像有人做的公众号,就是专门挑选每年的获奖短文。
从2000年开始,寻找每年的优秀短文,或者名家精选,然后每天发一篇到公众号,这些文字自带质量和流量,只要坚持做,就能火。
还有一个方向,我觉得还不错。每天找一家拿到融资的公司,拆解他们模式和盈利,以及融资情况。很多人都说找不到项目,那就去市场上找,在资本上找,这些人对商业的嗅觉,比我们这些普通人高很多,跟着他们走,就是跟着市场和资本走。
而我们就负责精选这些信息,每天一条,不求多,只求精。会买是徒弟,会卖是师傅。同理,做加法容易,但是做减法,很难。所以如果没有产品,没有服务可以出售,那就贩卖自己的甄选力。
比如当年的杂志头部,读者,故事汇,就是做这些事情,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的搬运工。唯一的要点是什么?会找,会选,持久。明年还打算做一件事,就是刚刚说的,孵化。
现在我最看重哪几个方向?教育,医疗。
这是社会的基本盘,所以可以在这两个方向,去找一个合适的生态位,包装几个教育,医疗领域IP专家。比如技能教育,专业教育,互联网项目教育。我们出资负责打造,也能让你学到东西的同时,可以赚到钱。不求做一个大IP,只做一个矩阵小IP,现在这种环境,做一个小而美的事情,比做巨人更幸福。
矩阵,孵化,裂变,是很有魅力的模式。
其实最近内心还是比较浮躁,为此我也去请教了一些朋友,有些建议还是让我深有感悟的。有人说,真正让内心平静的,不是坐在家里,进行所谓的修炼,修心,而是去多经历,比如,多赚钱,多花钱。
所以,趁着年轻,不要一心想着修心养性,还是要多经历,多赚钱。
另外,不要关注非常窄的点,聚焦很细微的事情,钻了思维的牛角尖,尽管这对当事人来说,是非常大的事情,但如果可以上升一个维度看所有的事情,那些焦虑的感觉就荡然无存。因为从一个更大的视角来看,那些事情立刻显得微不足道。
作者:老成 公众号:老成常谈
来源:松松科技 QQ/微信:lusongsong7
孵化多个细分领域IP
| 阅读量 | 分类: 移动互联网 | 作者: 松松实习编辑
相关文章阅读更多:
- 2012-06-14 小米怎么熬?
- 2012-06-15 少年HTC之烦恼
- 2012-06-15 小米手机拍摄的照片剽窃单反照片
- 2012-06-16 实用的Android手机指令大全
- 2012-06-17 诺基亚真的离死不远了
- 2012-06-17 一个中国工程师眼中的三星
- 2012-06-18 关于小米360,两个故事
- 2012-06-18 小米主流配件采购自小作坊
- 2012-06-19 Google+游戏现退出潮,宝石方块,泡泡岛相继说再见
- 2012-06-19 平板规格比拼:Apple iPad VS Microsoft Surface
- 2012-06-20 印度超强山寨机:四卡四待+双存储卡槽
- 2012-06-24 离开手机一天
- 2012-06-24 移动互联网装逼不完全指南
- 2012-06-25 移动app开发者必读:国内主要移动广告平台概况
- 2020-06-28本站开通了在线投稿,点此立刻给我投稿哦!
发表感想加入微信群
点此登录松松云平台免费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