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的不够用,年老的不中用?
2019年初,香港特区政府宣布计划对长者综援计划进行调整,把领取长者综援的合资格年龄由60岁改为65岁。
香港地区是低税收低福利社会,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一直未建立。“综援”是针对有经济困难长者所提供的综合社会保障援助,以应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健全的长者大概每月在3500元港元左右,需要经常护理者在6000港元左右。
将这样的一项援助的受惠年龄提高,引起社会不少争议。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曾解释说:“随着人口老化和寿命延长,现在指60岁以上人士不可工作或跟社会脱节的说法已不为社会接受。政府更改申领资格并非为了节省金钱,更非不近人情,而是反映人口现实。”
相比之下,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则更是要将“活到老,干到老”贯彻到底。2018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将致力于打造“终身不退休”、“终身活跃”的社会,讨论将继续雇用年龄提高至65岁以上。
面对人口老龄化,发达地区在想尽办法延迟退休,激发老年人的生产力价值。而2019年春天,在中国内地,“退休”一词,却以另外一种方式成为了互联网行业的热点。
“百度推出高管退休计划 总裁张亚勤将于10月退休”
“原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宣布退休”
……
这些退休的消息,夹在在冬末春初的各种裁员消息中,职场人们各有感慨。高管们退休享受生活,也可以是人生幸事,媒体评论则遗憾未能让他们继续发挥能量。
但对于互联网公司里的普通中年被裁者们,媒体就没有这么客气了。常常一不小心就被当作了教育年轻人的负面典型。“努力提升自己不被时代抛弃”成为自媒体评论家们应对裁员风潮的基调。
中国内地同样面临老龄化问题。出生率走低,适龄劳动人口减少,“人口红利”不再,已成为近些年来的普遍担忧。根据国家人社部发布的最新数据,201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相比2017年末有所下降,这也是196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一边是年轻劳动力不足,一边是舆情里,“中年人”的黑化。
听起来是个难题,年轻的不够用,年老的不中用。
不够用,是不是想要的太多?
不中用,是不是积淀的不够?
回归安分
盲目追赶时代,反而容易被时代抛弃。
春招人才数据显示,互联网的就业竞争度在各行业中排名第二,相比于2018年秋招季的就业竞争度(1.3),2019春季IT互联网行业的就业竞争度升高明显,达到了2.1。
忙着追赶风口跳入互联网行业的人,发现除了996的工作模式,收获的还有裁员的预警。《人才迁徙2019》报告显示,在列出的10家互联网企业中,百度、京东和网易已出现显著人才流出。
人才流动性反映经济活力与企业状况。充满变革机遇的行业,往往人才来源多样且流动性强。一段时间以来,各行业与互联网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紧密。而这一趋势在2018年改变明显,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间的流动性开始减弱。
以金融行业为例,分析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2018年人才来源与去向,互联网企业的已经不在热门去向名单中。动荡环境之下,各领域人才似乎更愿意选择风险更低的“圈内择业”。
相比大多数行业的圈内择业,有一个行业正在广纳八方人才。那就是保险行业。在2018年,中国平安意外地成为了地产中介我爱我家和链家的热门跳槽去处。
不仅仅是地产中介,许多的高档写字楼的白领们也愿意加入保险业大军。
韩球曾在一家著名的问答类网站担任销售总监。一年前离职加入某大型保险公司,最近已经开始着手组建团队。他所在的这家外资保险公司,吸收了大量的白领加入,最近一年在北京更是扩张得厉害。
有人觉得跳去卖保险是瞎折腾,这是保险公司在收割人脉,但他觉得这是步入属于自己的安分状态:“我来保险行业从业的初心是因为中年焦虑。保险就是帮人规划生老病死,帮我自己和跟我一样的许多人,解决内心的焦虑。”
在他看来,“保险行业是一个靠自己就可以成功的行业,资深的保险从业人员收入在国内属于上等,而互联网行业反而显得浮躁,浮夸,急功近利。”
有人被动离开,也有人主动放弃,有人不甘,也有人释然。也就是在这样的变化中,更多人开始思考安分的价值。
拒绝“二手人生”
曾经我们以为“废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闲着。”现在我们会说,“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
我们所倡导的安分,首先是一种安静下来的能力。这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尤为可贵。
从网红景点,网红店,再到网红美食,互联网信息的发达,似乎让更多人满足于被“喂养”,让各种攻略和所谓“速成干货”中引领自己的生活,却懒于主动探索。
吃喝玩乐追随“网红”倒也还好,最怕一些人连个人的职业发展,也盲目根据自媒体博文和网红热点做决策。脉脉数据研究院曾分析了2018年全国主要城市秋招就业竞争度数据(城市就业竞争度=城市求职数/城市招聘数,数值越高就业竞争越激烈),重庆、西安这样的网红城市,实则就业竞争度名列前茅,倒是北上广深杭,工作机会多得多。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对互联网与社会发展有深入研究,他提醒说:
“现在,我们都在刷评论,而不是了解事实本身;我们都在消费知识产品,而不是获取知识本身;甚至,哪怕看了一部流行的影视剧,也无力做出个人判断,只好先阅读他人的评论。在二手生活里,生命既不真实,更无丰收。”考试也许有题库,赚钱也许有快招,但生活得丰盛这件事,没有捷径。
培养聚焦能力
“做对了选择,就可以少奋斗二十年”,“做错了,就从此拉开了阶层差距”之类的声音不停在耳边鼓噪,职场人们分秒必争,疲于奔命,顾此失彼。
当无从选择,或者选择不当时,很多人会归责于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缺少抓住机会的能力。陈作毕业于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IBM战略咨询业务部门工作9年,后又在深圳某智能手机品牌担任战略规划部门负责人三年有余。对于如何做战略选择,他有自己的看法。
陈作曾被邀请去上海与一家企业座谈。这家企业创业五年后,原本依靠一款产品脱颖而出,为了发展壮大,产品越来越丰富、客户群越来越多元、市场也覆盖得更广,但公司到底带给客户怎样的价值、这种价值最满足什么样客户的需求,这些问题公司的高管们反倒越来越难回答。“为了取得进一步增长,似乎可以选择的路径很多,却发现每条路走起来都还有点难度。要选一条走到底,一来担心选错了,二来觉得抛下别的机会很可惜,几条路同时进军又没有那么多兵可以分。”
在陈作的职业生涯里,遇到这家公司类似的问题并不鲜见,机会确实存在,但看待机会的视角、思维方式不同,做出的选择也会完全不同。多数公司会把这个问题的解决寄托于能力提升,认为“自己处在一个很好的位置,面对着很多机会,只是还缺少抓住机会的足够能力”。
“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种思维方式,着重于发挥自身最强的能力去把握最合适的机会呢?”陈作认为,做战略选择的核心,在于聚焦。而聚焦的本质是专注。
“聚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我们更容易选择更多可能性而非聚焦。究其原因,不少人对聚焦有误解,认为聚焦就是做更少的产品,或者针对一个更细分的群体。然而,聚焦的本质是专注于企业最善于提供的价值。”
对于企业如此,对于个人同样如此。“对于个人来说,聚焦意味着拥有长期的目标、不断提升的个人价值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正是当下不少职场人所欠缺的。”陈作说。
有人的确天生好运,但大多数人,都只有靠着聚焦,获得安分下的长期专注,让机遇“柳暗花明”。
精进“职脉”
在周炜看来,金融和投资领域,优秀的人才一定要有欲望并乐观。成为一个好的投资人,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具备极强的成功欲望;
第二,具备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风险意识的平衡;
第三,具备很强的延时满足能力,做好长周期回报亦OK的投资态度。”
要活得有欲望,但不可沉浸于即时满足,扛得住时间,安之若素、甘之若饴地守候播下种子到开花结果。
“现在的很多年轻职场人,不切实际地总想一步登天、一夜暴富,却往往铸成了错误。职场和生活中,踏实的人很难得。”HR陈锐说。
一位阿里资深架构师写道:“不要抱怨某个行业的寒冬,因为身不由己,应学会厚积薄发,应掌握安分守己,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打磨,不断实践,才能临危不惧,活出精彩,最终迎来下一波红利。”
比如消费互联网之后的产业互联网。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所言,“消费互联网那种比烧钱、聚人气、圈用户、赚流量等商业模式无法复制到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要有新的思路,需要更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支持。”
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如此而已。每一秒钟的积累成为今天这一天;每一天的积累成为一周、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
安分意味着踏实、积累、精进。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自己的职业脉络,即“职脉”。如稻盛和夫在《干法》中写道,“持续就是力量:抓紧今天这一天。”
但是,在纵欲与安分之间,人们总在摇摆。没有即时满足,我们的生活乐趣和社会繁盛程度,似乎要消减不少。我们无意对抗人性,更不想去倡导一种禁欲苦修的生活方式,只是想求得一些“平衡的力量”。
“隔绝外力但开放包容,突破常规但探求终极规律。一方面不因为与别人的对比、别人的言论而不满足,坚持自己内心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要放下成见去吸收别人的想法意见。”陈作说,“看似矛盾,但其实是一种平衡,平衡好了才能走得更远。”
建立内心秩序
做人安分,做事有度,贵在安“心”。正所谓“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因为内心不够强大,所以才会随波逐流。
从“素质教育”兴起之时,我们便一直在谈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遗憾的是,很多的优秀学生,仍容易活在外界设置的“成功标准”里,把人生当作刷分打怪升级。
“普林斯顿相信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想要什么、热爱什么的过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负责该系在中国的招生工作,他在接受《星期日新闻晨报》访谈时曾说:
“国内教育系统出来的学生,常常是另一种心态:最好一进学校,就有人指定给他(她)一个课题,而且是一个保证可以做出来成果的课题。就像解一道数学题,一定会有答案,做出来了就能拿高分。然后呢,就想靠这个课题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基础扎实,学习勤奋,上进心强,应试能力强,成绩优秀,但缺乏探索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比较弱,功利心比较强。”
张炽之前从事的是数字营销行业,在一家风头颇劲的创意热店工作。但2018年,他过得并不开心,辞去了高压的工作,他去往大理,希望过不一样的生活,寻找到自己内心所向往的生活。
一切并未如愿,2019年,他回了北京,开始做外卖送餐员,带着头盔骑着电瓶车风餐露宿的外卖送餐员。相比别的送餐员,他的不同之处是经常会在朋友圈分享送餐见闻。
“我一直认为所谓的蝇营狗苟与有钱没钱无关,奢侈的生活同样可能也是苟且的。看待当下的心态与选择相信的价值观,才决定你过什么样的生活与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说。
“相信的价值观”这个表述也许太宏大,往小了说,是重建内心秩序。只有通过时间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只有建立了稳定的内心秩序,才能处变不惊,获得安分的力量。
2019年春季,一部家庭伦理剧《都挺好》的热播,让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再度升温。心理专家苏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出版的《原生家庭》一书也受到了更多关注,不少自媒体引用书中观点,呼吁大家“摆脱父母的负面影响,重新恢复自信和力量。”
内外平衡方能有序。当我们忙于向原生家庭,向环境,向他人寻求问题的答案时,往往容易过度将内心秩序的建立寄望于外部因素。“做更好的自己”这个答案看似老套,其实是解决很多“互相埋怨死循环”问题的突破口。
在看《原生家庭》的同时,不妨看看苏珊·福沃德的另一本书《情感勒索》,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保持“自我完整性”的重要。
相比过度自我中心,丧失自我正在成为许多人构建内心秩序的障碍。她的这几点关于自我完整性的概括,可以为构建自我秩序提供更多参考:
我坚守自己的立场。
我不让恐惧主宰生活。
我敢跟伤害我的人据理力争。
我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不会让他人插手。
我信守对自己的承诺。
我会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
我不会背叛他人。
我说实话。可是,我们有多少人愿意直面真实的自己,并花力气做出自我改变?
“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来源:脉脉数据研究院
来源:松松科技 QQ/微信:lusongsong7
经历寒潮的职场人如何挣脱“安分守己”
| 阅读量 | 分类: IT业界 | 作者: 章鱼
相关文章阅读更多:职场 网络从业者 互联网
- 2015-04-22 2015年城市工资排行 你拖后腿了吗?
- 2015-10-07 媒体人离职转型的真实原因
- 2016-12-26 打工和创业的区别
- 2016-12-28 看过的关于程序员的春联,总有一个说的是你
- 2017-01-01 为什么要脱离舒适区的是我
- 2017-01-06 产品资金多体验好,也要做好精准定位
- 2017-01-07 十点读书获超6000万A轮融资,他是如何一年涨粉1000万
- 2017-02-06 春节过后,有多少人准备跳槽了?
- 2017-03-06 董明珠:坚定继续造车,声称格力错过银隆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 2017-03-11 俞敏洪:工作太忙碌,要不要继续熬下去?
- 2017-03-17 快递小哥月薪降至6000元?顺丰:平均八千多
- 2017-03-20 一生中最好的年龄
- 2017-03-24 刘涛的血汗钱
- 2017-04-15 为什么员工“翅膀硬了”就会离职,这才是根本原因
- 2020-06-28本站开通了在线投稿,点此立刻给我投稿哦!
发表感想加入微信群
点此登录松松云平台免费认证